香港網絡大典
Advertisement

名校(Elite School),泛指坊間對學校的分類統稱或標籤。香港各大討論區網絡社群留言板新聞組不時對香港教育作有關的討論,尤其以名校學生爆料為主題的名校Secrets高登討論區親子王國討論區網民不論是在校學生、有意入讀學生、教師、校友、家長都會參與討論其中,從Playground到幼稚園、小學、中學、以至大專院校,是一個歷久不衰討論話題,構成了香港網絡文化的一部份,內容亦經常被各大媒體報導

特徵[]

根據多年來替報章撰寫升學輔導和英語專欄的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趙榮德」歸納出來對名校的特徵:

  • 一,長久以來的學術成績好;
  • 二,學生和校友對學校有強烈的歸屬感;
  • 三,學生會以學校為榮;
  • 四,學校培育學生作多元智能發展,不獨沽一味讀書;
  • 五,校園面積大;
  • 六,學生與學校關係緊密,家長非常支持學校;
  • 七,畢業生對社會有貢獻。

術語[]

根據「趙榮德」所歸納出來的名校分類方法(傳統名校、地區名校、好學校)[1]。 而在討論大專教育上,坊間以「三大」(港大,中大和科大)為三間高等學府的合稱,「神科」則是入學要求相對較高的學科的暱稱。 另外,坊間對校譽差的學校貶稱為「野雞學校」。

  • 傳統名校
  • 香港補助學校議會學校(包括了多間傳統名校)
  • 地區名校
  • 好學校
  • 三大
  • 神科
  • 神校
  • 野雞學校

傳統名校[]

傳統名校,並不是一個有嚴謹定義的名詞,是香港民間用來指一系列歷史悠久的著名中學的統稱,包括了官辦及民辦學校。這些學校絕大部份的成立年份早於1949年香港小學會考的誕生。

香港的傳統名校有類似於英國公學的特性,在香港社會有其獨特地位。是否曾入讀傳統名校,比能否考進大學,更具意義。當然,這些傳統名校的畢業生很多都進入了世界一流的大學接受高等教育。

在大學生之中,傳統名校畢業生相比普通中學的畢業生,多了一份複雜的「精英」情意結,這是源於自小便體會身處社會頂層的感受,從而培養的社會責任感。傳統名校的畢業生很多身處高位,控制着香港的政經命脈。「香港的棋局幾乎是在傳統名校的課堂上推演出來的!」。香港富裕的大家族世世代代將子女送進傳統名校,這是香港富商之間的默契,形成了香港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

香港補助學校議會學校(包括了多間傳統名校)[]

22間「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的成員學校,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由香港22所歷史悠久的英文教會學校所組成,於1939年成立,議會由22位成員中學校長組成。香港補助學校議會學校當中包括多間傳統名校。

與當時其他資助學校不同,這些學校全早於 1973 年前依《補助則例》(Grant Code)接受政府指定補助,所以名為補助學校(Grant Schools)。這些學校全部由教會主辦,大部份經費來自政府的補助,但學校的日常運作由辦學的教會負責。經過不同的發展,這 22 所學校已不再是補助學校;部份已轉為直資,有的大致上與資助學校相同,而補助學校議會主要維護各成員學校的利益

地區名校[]

地區性名校又大致細分為兩類:第一類以由慈善或宗教團體主辦佔多;至於另一類非慈善團體背景,特徵是學生的公開成績好、成績屬第一組別的學生比率高,但課外活動卻相對較少。當然他們亦有唱歌和舞蹈等課外活動,但不會把重點放在這處,學生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讀書上。透過參加課外活動,師生一起參加校外比賽,一起領略過成敗,才建立到感情。沒有這些精神的話,學生對學校會缺乏黏力。

好學校[]

好學校的德育方面和課外活動的成績良好。這類學校的成績未必去到一流,屬於中上,但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強。 有些學校雖然很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畢業生的成績也很好,但他們不會以母校為榮,只覺得有好成績是全靠自己,問題源於他們在學生時代只有讀書生活,與學校建立不到一份感情。

三大[]

「三大」為坊間對香港三間相對建校歷史悠久的高等教育院校的合稱,包括香港大學(1911年創校)、香港中文大學(1963年創校)和香港科技大學(1991年創校),上述排名以創校年份為先。

神科[]

「神科」不是讀神學,為坊間對入學要求極高的學系暱稱。

神校[]

「神校」不是教神學,為坊間對入學要求極高的學校或頂尖學府的暱稱。

野雞學校[]

簡稱「雞校」,對學生行為失當、學校學術成績差、學校行政失當、或校風校譽差學校的貶稱,存在主觀或徧見。 另外,亦可指文憑工廠、學歷工廠或虛假大學。

謬誤[]

派位組別 (所謂的Band 1、Band 2和Band 3)[]

坊間流傳,尤其家長之間存在一個誤會,以為教育局就著學校的質素而將學校分為以不同組別,因而有「Band 1學校」的謬誤。

根據1978年教育署(現稱教育局)推出《中學學位分派辦法概要》,資料如下:

  • (一)教育署把全港中學分成十八個校網﹔
  • (二)根據學生在小五下學期和小六全年各考試成績,經數學公式標準化排列名次﹔
  • (三)學生參加學業能力測驗試,調整和衡量校內成績﹔
  • (四)根據經學能測驗調整後的校內成績,把學生分成高低五組,每組佔同一學校網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二十﹔
  • (五) 電腦根據學生所屬的組別﹑學校網﹑選校意願和電腦隨機編號分派中學學位。

《中學學位分派辦法概要》的目的是取代當時的升中試,以小學生小五下學期和小六全年的校內成績作為派位的準則,並把學生的資料保密。 直到2001年,教育局將學生成績組別由五個減為三個,聲稱是為了減少對學生的標籤效應。

教育局將全港的小六學生分為三個派位組別,即是第一派位組別、第二派位組別和第三派位組別(所謂的Band 1、Band 2和Band 3),作跨區派位時使用,只是坊間習慣把一些大部分學生小六時屬於Band 1的中學稱為Band 1學校。因為這些學校收的Band 1學生比例高(甚至可高達100%),故家長稱這是Band 1學校,如收Band 2學生較多,就叫Band 2學校,事實上在教統局內並無將學校如此分類。

在教統局內部,不論中學或小學,並沒有將學校分Banding,只有將學生分Banding,因學生要按其Banding派位,Band 1學生次序較Band 2學生優先。

另外,由於在同一派位辦法中,本區派位會根據區內的三個組別來派位,因此不同區的所謂Band 1、Band 2和Band 3所代表的成績未必一樣,有機會出現A區Band 1之中成績較遜色的學生(即所謂該區的「Band 1尾」)比鄰區Band 2之中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即所謂該區的「Band 2頭」)表現更差。例如如果有A區普遍學生的質素比B區好,可能出現A區的「Band 2頭」實質表現比B區「Band 1尾」更好。 [2]

學校排名榜[]

坊間教育網站推出的香港各大學校的排名榜,事實只是一個吸引網絡流量的商業技掚,並非委託獨立調查公司進行一個全港性的意見調查,蒐集公眾全港所有學校的數據,包括其辦學理念、師資學術水平、學生公開考試成績,課外活動表現作為評分。

名校師資優良[]

人人資質唔同,子女在名校讀唔掂,家長往往歸咎於學校,更甚是妖魔化學校。 人各有長短,讀書不代表一切,最重要是找到個人興趣及目標。 有外國流學感嘆:「外國重視發掘個人才能,發展個人興趣。」,還有:「香港的教育埋沒好多人才」。

英中和中中[]

「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於2010年9月實施後,香港的中學實際上不再二元地分為英中和中中,但坊間及傳媒仍常使用有關名詞。

視國際學校為『逃生門』[]

國際學校並非本地學生而設,教育局提交財委會的文件顯示,有15間國際學校的本地生比例逾30%,佔全數國際學校三成。有議員認為,數字反映國際學校成為家長的逃生門。「國際學校」實質為逃避主流教育制度的學生家長們而設。

大學唔洗讀書[]

DSE考生以為DSE後入大學會唔洗讀書和冇壓力,但事實入大學後又有三個英文字要面對--「GPA」

其他常見術語[]

  • 葡萄其他學校的校園文化、設施、政策、學生等
  • 利申
  • 對號入座
  • Sorry for 1999
  • 出pool(脫離單身)、A0 (Available,0次戀愛經驗)

其他價值觀或文化[]

  • 香港教育制度朝令夕改
  • 怪獸家長港童,望子成龍,「贏在起跑線上」,甚至是「贏在子宮裡」和「贏在射精前」
  • 專業人士,精英
  • 每年公開試放榜,傳媒都爭相追訪「狀元」,學校都貼出「狀元」的數目,大學招攬「狀元」或「尖子」的數目
  • 補習天王的宣傳活動
  • 校園競爭文化、學生欺凌風氣
  • 升中派位大抽獎,一條龍學校,叩門
  • 應否取消小三TSA / BCA
  • 填鴨式教育,考試機器,高分低能
  • 催谷,十八般武藝,面試班,遊學團,陪太子讀書
  • 為子女入名校做校工(School Janitor),為子女入名校搬至名校網
  • 學霸,學渣:出自內地網絡術語,近年被本地傳媒引用

其他常見討論主題[]

  • 明星,星二代或名人是「哪校的校友」、「公開考試成綪」、「求學時的軼事」
  • 學校或學科的排名次序, 常見以「A學校 VS B學校」或 「A學校 > B學校 > C學校」為題的「數學不等式」學術研究 (詳見名校#謬誤)
  • 學校屬於Band 1、Band 2或Band 3 (詳見名校#謬誤)
  • 學校的入學要求,尤其放榜後,以DSE成績報考「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Band A志願的選擇
  • 補習社的名師或課程比較,尤其打手Post
  • 考評局或公開試歷屆試題的學術研究,賽後檢討
  • 學校或學科「chur唔chur」 (詳見大學術語#生活)
  • 學科的就業前景
  • 對功課學業壓力的辛訴
  • 教育局教育制度及政策,殺校政策,母語教學,小班教學,普通話教授中文科,STEM 教育
  • 教育行業的辦公室政治、黑暗面、教畜
  • 學校古怪校規,尤其髮型校服服飾設計
  • 愛情拍拖、表白Post
  • 哪校學生給外人囂張的印象
  • 「學界挖角」或「買人」:在聯校體育或藝術比賽中,「找外援、招攬人才、邀請轉校生」去代表學校比賽的情況

相關條目[]

參考[]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