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絡大典
Advertisement

御宅族(假名:オタク[1];羅馬字:Otaku),有宅人宅男宅女等別稱,源自於動漫電玩(ACG)等次文化十分發達的日本,是指一些對某種事物有高度了解及喜愛的一群人(相當於古董收藏家、書法愛好者、影音發燒友等),而這群人當中以ACG系最為突出,因此亦經常讓其他人以為御宅族即是動漫電玩迷

御宅族文化,泛指一些喜好專門愛好範疇的族群次文化,御宅族文化實際上並不限於動漫電玩範疇,經過多年發展,愛好範疇越來越廣,已涵蓋了各行各類行業的知識範疇。不過,香港主流媒體及普羅大眾經常將「御宅族」定義為「ACG痴迷者」甚至「隱蔽青年」,加上香港媒體對偏見先入為主的渲染下,令香港市民對「御宅族」這一類群體產生負面效果。

文化範疇[]

香港,御宅族文化一方面深受日本流行文化影響,而趨向日式味道;另一方面卻保持著香港的本土特色。香港常見的御宅族文化範疇如下:

不同領域的御宅族,亦可以交集成擁有兩個或以上興趣領域的御宅族,例如揉合了「動漫迷+交通迷+攝影族」而成的綜合御宅族。

文化特性[]

  1. 必須倚靠電腦智能手機、平版電腦等流動通訊裝置,以便連接互聯網及各網絡社群,與其他網友作交換資訊用。
  2. 具有一定的財力及財政知識,用以支付互聯網相關服務費用、買賣御宅族常用的物品等。
  3. 追求資訊的專門性和準確性,而非大眾資訊的普遍性。
  4. 除通懂一些外語如日語、英語外,亦懂當地語言(如廣東話)、網絡術語語言密碼等。
  5. 具有小圈子或秘密主義特質,親近志同道合的成員;並透過不同手段,排斥非我族類。

根據岡田斗司夫於2009年出版的著作《阿宅,你已經死了!》指出,世界各地的御宅族原先沒有排他性及小圈子的特質,後來慢慢才演變成現在的模樣。

達人文化[]

「達人」原為日文漢字,指在行業內屬專業和很高質素的人,原意是指在某方面苦練成才,獲得真髓的人,有「專家」、「大師」或「高手」之意;2000年代中期開始在香港傳媒經常引用。[3]

舞台劇作家暨電視文化評論員的林奕華曾經認為,日本人的專門與專業精神,就被稱為「達人」文化。「達人」絕不止是購物狂與收集癖,而是寓學問於興趣的人,他們通過認真研習和深入認識自己的喜好,從中得到極大樂趣。[4]

詞彙、定義變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日本「御宅族文化」歷經十多年的轉變,在傳到華語地區後,已衍生出「宅」字自創的詞彙語用法,如「宅男」、「宅女」、「宅少」、「宅物」等。「御宅族文化」或多或少都因為互聯網的帶動下而流傳得更廣,並且互相影響。隨著日本電影《電車男》的推出,以及近年多種帶有屬性的ACG產品不斷推出市場,令御宅族一詞與扯上關係[5],坊間對於御宅族的認知大概只限於「大多數都喜歡女僕」、「一班腦中只有萌念頭的小伙子」[6],甚至認為足不出戶、喜歡獨自留在家中的人就是御宅族,讓人們對所有御宅族出現越來越深的誤解。

「御宅族」一詞現正向著兩極化的發展:專門化和虛詞化。

  • 專門化是指人對喜愛事物有著很深的情意結,並有深入的研究,如果只是對喜愛事物僅是喜愛而沒有深入研究的程度,則稱不上御宅族。
  • 虛詞化則多用於日常談論,人們廣泛地指那些對事物喜愛、社交圈子小、經常隱蔽自己或喜愛兒時物件的人為御宅族,甚至是普通漫畫迷都被稱為御宅族,如2008年至2009年期間上任的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就曾被香港報章《文匯報》稱為「御宅族」;不過在專業的漫畫迷來說,麻生卻被批評不是御宅族[7]

衍生的經濟效益[]

香港[]

香港,御宅族文化是構成創意產業的其中一員。創意產業的概念由英國文化傳媒體育部率先提出,指的是「源自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並透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潛力的行業」。[8]

香港雖然現時未有「御宅族文化對香港經濟產生效益」等相關研究,但從過去一些動漫電玩相關的活動(例如香港動漫電玩節(ACGHK)、亞洲遊戲展(AGS)等等),吸引數以十萬計的人次入場來說,可見御宅族文化,對香港產生不少經濟效益。

日本[]

日本,與御宅族文化有關的市場,於2007年總營業額便高達1870億日圓(136億港元)。[9]

早在2005年10月,日本主要智庫「野村研究所」發表報告指出,2004年跨足漫畫書、卡通、搖滾樂名人、電玩、電腦、視聽機器、可攜式小型資訊裝置與汽車等十二項領域的日本御宅族,人數高達一百七十二萬。而他們的特殊消費癖好支出總額,高達4110億日圓(約280億港元)。[10]但由於缺乏這方面的認真研究及可靠數據,所以野村研究所當時發出的報告,變得不可靠。[11]

台灣[]

台灣,當地的御宅族文化,變成了科技及模特兒業界的商機。它的家庭娛樂範疇,被稱作「宅娛樂」,當地民眾對於電視、上網的需求進一步增加[12][13];加上當地被稱為「正妹」的少女模特兒,獲得攝影族青睞,各行各業都想藉著少女模特兒下廣告、作宣傳,以吸引當地男性御宅族消費,她們也因此獲得不少賺錢機會。[14]

與御宅族文化有關的爭議[]

雖然御宅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因為外界對御宅族文化的認識不甚了解,或帶有偏見,故衍生出不少衝突,或相關網絡安全事件,值得大家反思。

外界對族群的偏見[]

在香港,因社會刻板印象與傳媒炒作,若具備「經常足不出戶、流連網絡社群、穿著不修邊幅、不擅言詞、缺乏對異性的魅力」等形象的人(主要針對男性),會被傳媒、港女等標籤為「隱蔽青年」、「電車男」、「毒男」甚至是「狗公」。部分帶有極端偏見的人,更會標籤為好色或帶有孌童癖思想[15],甚至認為事因受太多ACG的影響。

而香港傳媒於2000年代中期起,經常以「電車男」一詞(及後以「宅男」稱謂),來稱呼上述香港男性的典型性格,引起部分男性網民不滿,認為傳媒將他們作負面標籤。

網絡狂熱份子[]

主條目:網絡狂熱份子

一些懷疑是網絡狂熱份子的御宅族網民,對於網絡禮儀的意識可能較為薄弱:他們可能透過分身,在不同的網絡社群,不斷向其他網民強行灌輸他們心目中認為是最好的理念;同時他們可能排斥其他網民提出的意見,令網民對他們反感,加深雙方的矛盾。

專業人士[]

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吳偉明認為,御宅族並不應受排擠,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或興趣[16],亦有文化界人士認為,御宅族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有著深厚的研究,因此可以被分類為專業知識的一群,與「隱蔽青年」大有不同[17]。亦有人士認為御宅族是一種病態,要求政府正視這一個問題[18]

被譽為日本「宅王之王」、原動畫製作公司Gainax社長兼CEO、前東京大學講師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講師的岡田斗司夫,對這一種次文化有高度評價:除了為日本帶來了不俗的經濟帶動外,更將每一個人自身的研究潛能發揮出來,御宅族不應為此而感到自卑,皆因每一個御宅族有著別人不懂的知識[19]。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更是直接制訂政策,讓日本動漫文化加速發展,也間接承認御宅族對經濟上的貢獻[20]

族群矛盾[]

族群矛盾不單只發生在御宅與非御宅之間,也發生在被標籤或自稱為御宅族的人之間。因為御宅族一詞的意思的流變,其定義模糊而廣泛,所以雖然同是被標籤或自稱為御宅族,但實質卻包含千差萬別的圈子,就算除去達人解除,同是解作 ACG 非一般愛好者的御宅族,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系,有些不同系的御宅族互相反感甚至敵視。這些系有研究系、情報系、消費系、創作系、同人系、變裝系、萌系、燃系、腐系。[21]

人物爭議例子[]

香港機場怪客案[]

在2008年審訊的機場怪客案件,是當時41歲的薛姓男子,於2006年至2007年期間,騷擾一名機場女服務員;當時警員向他搜出多本日本兒童色情漫畫,而犯上了香港「管有兒童色情物品」的刑事罪行。薛姓男子被罰5000元及監禁兩個月但緩刑兩年。[22]及後有報章揭露該名男子患上輕微失聰,雖天資聰穎但沈默寡言,不喜歡社交生活之餘,更討厭外界干擾他的作風。[23]

此案成為香港首宗因管有兒童色情漫畫而遭定罪的案例,儘管當時網民對此沒有作太大討論,但對於香港動漫範疇的御宅族文化發展,起著警惕作用。

懷疑御宅族自殺案[]

2007年11月,一名40多歲,沒任何社交生活的快餐店廚房員工,懷疑欠債跳樓自殺身亡。後被發現死者房間遺下大批波鞋、光碟,以及貼滿一眾女性歌手偶像(如Twins容祖兒等)、特攝系列《鹹蛋超人》的海報,與御宅族的部分性格相符。由於死者的身份,正是毒男的典型,結果事件受到不少高登網民的唾罵與恥笑[24][25]

肥堡爭議[]

主條目:肥堡

周秀娜模特迷之一肥堡,在2009年7月播出的無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發表喜愛周秀娜的言論,及於同年7月下旬香港書展的宣傳活動中,他被報章攝得雙眼望向周的胸部。結果肥堡被網民標籤為毒男及將他起底外,亦衍生了不少與肥堡有關的惡搞作品。

書展男爭議[]

2010年7月21日,一名鄭姓男子在香港書展購買o靚模周秀娜寫真集,並接受傳媒訪問。網民認為他似毒男而熱烈討論,及後更將他起底,得悉他原名為鄭智殷,是基督教教友,在年幼時患上腦部疾患,想在有生之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支持心愛偶像是其中之一。

香港青年聲稱赴日學佛爭議[]

2010年11月初《星島日報》及《頭條日報》報導,一名時為27歲的郭姓青年,在2010年10月底向香港傳媒及宗教人士發出求救電郵,聲稱赴日本學佛後用盡盤川,若未能回港,聲言翌日將在東京都日本橋跳橋自殺,事件曝光後引起各界關注,在本港入境處協助下已順利回港。當時報章報導這名青年,在年幼時因意外導致右眼失明,自此變得自卑和孤僻,加上長期失業,終日在家以電腦上網過日,變成宅男。他與家人關係疏離,甚少向他們傾訴,即使他開口,話題都圍繞借錢。而他已有秘密往來台灣及日本聲稱學佛的前科,是次他用較廉價的途徑,經中國內地前往日本。[26][27]

文化發展爭議例子[]

港府被指冷待動漫創作者[]

香港政府方面,曾經被指冷待得獎的香港動漫創作者。香港動畫家陳宇峰(John Chan),在2008年11月憑《動畫鏗鏘集——隱蔽老人》,於日本TBS動畫比賽,擊敗多個地區的一等獎作品奪得「最優秀賞」。負責宣傳該比賽的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當時反應冷淡之餘,高層更被指以「港府要主力幫忙窮人,沒餘錢搞典禮」為由拒絕,激起網絡界及創作人士爭議。[28][29]

及後生產力促進局亡羊補牢,於2009年3月25日的「香港國際影視展」,加插「2008 DigiCon6大賞 香港區證書頒發典禮」,以表揚香港4個入圍的創作單位。[30]

不滿《星期日檔案》抹黑御宅族文化[]

在2009年3月15日無綫電視播出的《星期日檔案》主題為《港女‧講男》,討論到港男電車男及御宅族文化。

有部分ACG愛好者認為,有關節目是抹黑御宅族文化。他們聲稱節目宣揚一些負面內容,說到港男就是電車男混淆視聽;以及把月入八千多元的Peter和月入三萬港元黎潔瑩作對比,加深一般人對御宅族毒男的歧視。部分ACG愛好者更於3月29日發起cosplay巡遊活動,藉有關活動令一般人去認識御宅族文化[31],翌日多份香港報章更報導遊行過程。

電視節目訪問[]

在2009年4月17日播出的無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訪問了動漫咖啡店創辦人蔡家民(Thomas)、中文大學日本研究系兼任講師暨跨媒體創作人何故,及動漫角色扮演者(Cosplayer)小撒,分別解釋御宅族文化的來源、外界對御宅族的誤解,及外界支持御宅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參考書目[]

東京暴走搜查線

《東京暴走搜查線》封面(2009年版)

  • 《知日部屋2:東京暴走搜查線》(2012年修訂版),吳偉明教授著,知出版。

相關條目[]

註解

  1. 寫法應全為片假名,讀法與日本的「府上(おたく)」同音。
  2. 日本稱之為聲優
  3. 明報:「達人」源出日語 指行業大師,2009年4月8日。
  4. 明報:港式騎呢搞笑vs.日本達人文化,2009年3月18日。
  5. 有興趣的御宅族是被稱為系御宅族
  6. 《阿宅,你已經死了》,第一章及第二章
  7. 文匯報︰「御宅族」行「漫畫外交」受年輕人追捧,2008年9月23日。
  8. 尹德勝﹕創意產業不可忽略「創意製造」明報,2009年3月6日。
  9. 明報:御宅族市場創逾百億商機,2008年9月25日。
  10. 法新社:御宅族在日本創造出三十六億美元驚人市場力,2005年10月6日。
  11. 知日部屋: 腐女子趣聞三則,2008年5月7日。
  12. 時報資訊(台灣):《熱門族群》不敢出門!宅娛樂概念商品發燒,2008年11月16日。
  13. 中時電子報(台灣):宅娛樂竄紅 機上盒訂單搶手,2008年12月13日。
  14. NowNews(台灣):辣到不行/網襪、正妹、比基尼 相機、宅男、記憶體,2010年9月6日。
  15. 詳見高登毒撚地雷事件條目(2007年)。
  16. 文章原為《秋葉原兇案與御宅族妖魔化》,見《知日部屋2:東京暴走搜查線》(2012年修訂版),知出版。
  17. 阿唯:御宅族和隱蔽青年的分別,香港獨立媒體
  18. 御宅族的異化在香港
  19. 《征服世界是可能的嗎》,岡田斗司夫著,時報出版,2008年5月,ISBN 978957134832-2
  20. [1]
  21. 傑特.宅,只有宅自己才清楚是什麼的一回事!﹣傑特流御宅論.於2010年七月17日查閱.
  22. 明報:滋擾女職員 藏兒童色情漫畫 長住機場怪客 判囚緩刑兩年,2008年5月21日。
  23. 星島日報:「機場怪客」身家逾百萬, 2008年4月13日。
  24. 新春秋:香港地獄景觀﹝圖﹞
  25. 高登討論區:隱蔽中年漢離奇跳樓亡
  26. 高登討論區:捱餓訓街錢花光 電郵:周四會自殺 港宅男東京千里求救 ,2010年11月3日。(轉載《頭條日報》報導)
  27. 高登討論區:流落東京「宅男」獲救助安全返港,2010年11月3日。(轉載《頭條日報》報導)
  28. 林祥琨:絕望的香港創作人,2009年2月16日。
  29. 明報:港人日本獲獎 生促局被指冷待 首奪動畫大獎 「港沒餘錢搞頒獎禮」,2009年2月19日。
  30. 明報:生促局補鑊影展頒動畫獎,2009年3月12日。
  31. OTAKU 獨立日 我們都是御宅族 巡遊活動

外部連結[]

網站/網誌[]

報章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