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絡大典
Advertisement

香港郵政(Hongkong Post)成立於1841年,現在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郵政部門,原本隸屬於經濟發展及勞工局,於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組後,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郵政署的收入來自售賣特殊郵票、傳統郵遞、特快專遞及繳費服務(如政府部門及公共事業)等。

有關事件[]

河蟹皇冠郵筒[]

2015年10月5日,《明報》報導,郵政署於2015年3月決定將舊郵筒的皇冠標記或英國皇室徽號遮蓋,因為舊郵筒仍展示英國殖民時期的標記或徽號,是「並不合宜」,改為劃一換上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以便市民識別。另外,郵政署會挑選7個不同款式的舊郵筒,放在歷史建築物內,作為郵政文物,供市民觀賞,但具體安排還未確實。

由於當時大陸官員陳佐淇剛剛提出應加速香港的「去殖民地化」,引起很大的爭議。郵政署的舉動被認為是響應陳佐淇呼籲而作出。

新春社及民間組織「郵筒搜索隊」均向報章記者證實,郵政署9月曾分別約見及諮詢兩組織,建議將舊殖民地郵筒上的英國皇室徽號遮蓋,劃一套上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以便市民識別。兩組織均表示強烈反對,指該批郵筒的保育價值在於數十年來仍在「服役」,屬於「活的文物」。

DBC製圖指,有女皇頭像的舊港幣,是不是要貼上貼紙,遮了頭像才可使用。陶傑亦撰文質問,要去英殖,用不用拆去禮賓府。[1]


10月6日,有網民在Facebook發起一項名為「自己訴求自己寄,免費投寄日,守護皇冠嘜郵筒!」之行動,呼籲市民趁周五為「郵遞傳情日」,可以免費投寄一封本地私人信件,齊齊向郵政署署長丁葉燕薇寄出一張明信片,反對遮蓋舊郵筒上的皇室標記。活動為多個傳媒報導。

另外又有網民回帶香港郵政一名高級郵務監督,曾在97回歸前接受無綫新聞節目《九七透視》訪問,表示回歸後並不會拆走皇冠郵筒,還指皇冠和效忠誰無關。網民慨嘆想不到有關當局未夠50年,已經反口。[2]

10月9日「郵遞傳情日」當天,政府新聞網facebook專頁宣傳該活動時,再度提起遮蔽郵筒皇冠嘜一事,指「香港郵政話,依家有啲用緊嘅古郵筒仲有皇冠標記同英國皇室徽號,其實唔係咁合適,研究緊點樣更新標記同埋保育,聽吓持份者嘅意見,有決定就公布。」,惹來網民留言圍攻。不少網民質疑郵政署如何介定「合適」,為什麼主權移交18年後才認為不合適;也有人提出如所謂郵筒「保育」只是放進博物館,是將文物與日常生活割裂。有網民則大膽建議政府如要徹底「去殖」,應將禮賓府、終審法院、英皇道及皇后大道等英治建設拆除或改名。也有網民建議政府部門先身體力行「去殖」,例如「香港郵政」改名「中國郵政」,警察則改稱公安。[3]

不過香港郵政在當日發表最新聲明,仍強調在仍然使用的古郵筒上展示皇冠標記及英國皇室徽號並不合適,正研究方案,「更新」郵筒上的標記,未有明言是否用鐵板遮蓋。政府稱同時會研究保育古郵筒的最佳方法,會聆聽和探討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有決定後會再作公佈。[4]

替英女王改大陸譯名[]

香港郵政將於2016年6月23日推出多國郵政機關發行的集郵品,供市民購買,當中澳洲郵政、新西蘭郵政、英國皇家郵政各自推出英女王90歲誕辰的主題郵票。不過在6月16日,香港郵政的網頁介紹英女王時,均用上大陸譯名「伊麗莎白二世」,而不是香港沿用多年的「伊利沙伯二世」。

郵政署回覆報章記者查詢表示,郵票及集郵科人員在翻譯有關郵品的宣傳資料時一時不察,使用了並非部門慣用的譯法,經發現後已予修正。署方已提醒相關人員日後處理翻譯文件時要加倍小心。稍後有關網站,見英女王已變回伊利沙伯二世。

有網民斥香港政府常為推行大陸化作各種試探:「咁樣真係唔係辦法...日日搵野試你,遇到反彈就縮一縮,冇人知(理)就過骨」;亦有網民突破盲腸,留言說:「明顯郵政局的網頁寫手,係支那人」。[5]

註解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