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絡大典
Advertisement

正體中文,又稱繁體中文,為中華民國統治大陸時期主要流通中文文字。正體中文現在是香港澳門台灣的官方文字,部分海外華人間亦流通使用。

簡介[]

自從毛筆及紙張的發明,楷書漸漸取代隸書成為主流的中文字體,構成了今天的正體中文。自晉朝至現代,正體中文已存在了千多年,期間雖衍生了行書及草書等字體,但楷書為骨幹的正體中文一直都是主流,少有變更。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陸地區進行文字簡化,簡體中文漸漸成為主流,而港澳台地區卻維持使用正體。香港及澳門回歸後,基本法中訂明正體中文是這兩地區內的官方文字。不過簡體字常常以試探方式出現在各種場合,正簡間衍生的爭拗事件,日益頻繁。

正繁之爭[]

正體字又稱繁體字,有網民認為「繁體」一名是大陸安插的稱呼,反對使用。「正繁爭拗」成為了「正簡爭拗」外另一個小戰場。[1]維基百科亦設有「台灣正體」和「香港/澳門繁體」的檢視選項,以減少爭拗。

另見[]

註解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