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絡大典
註冊
Advertisement
主席 施德來(代理)
副主席 何啟明、楊彧
幹事長
黨團召集人 譚國僑
秘書長 秦寶山

 政黨簡介[]

1986年10月26日,由十一個壓力團體,居民團體及議員辦事處合組為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民協),當中包括李永達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陳立僑的民主公義協會、新香港學會、深水埗民生關注組等,為最早的參政組織之一,包括張家敏,陳偉業,黃仲棋,李永達,王岸然,黃富榮等人。創會時,各級議員共十四位,當屆民協主席是陳立僑,副主席是馮檢基和李永達。由於當時社會氣氛對「黨」甚為抗拒,令人想起共產黨,國民黨的黨爭,故以「會」命名。[3]

1988年積極投入爭取八八直選運動,並加入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民協其後派出多人參選八八,八九年之三級議員選舉,共31人成為各級議員。不過1990年民主派團體組織參政團體「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 時,民協大會通過決定保留民協,但容許會員自由決定是否加入港同盟,結果有一半民協成員脫離民協加入港同盟,較著名的有後來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永達、單仲偕,及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陳偉業等。自此民協在民主派的影響力長期不及後來成立的民主黨公民黨

民協的使命是「促進民主、改善民生」,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主張「又傾又砌」,致力為基層]市民爭取權益,是泛民主派的「溫和派」。

民協現有過百名會員,包括16名區議員,主要集中九龍西一帶,特別是深水埗區,故有「深水埗黨」之稱。

民協是泛民主派的主要政黨,積極爭取民主政治制度。

民協常與多個泛民主派組織合作,常與民主黨及獨立民主派議員討論經濟發展、民生、普選等議題,因為會議經常在用膳時段進行,故此俗稱「飯盒會」。

與激進民主派關係[]

2010年中,當時仍由黃毓民出任主席的社會民主連線認為民協等團體與中共政府討論2012政制方案是「密室政治」,因此是建制派的一員。此後,有些網民就此經常對民協進行惡搞,引來公眾嚴厲的批評。

2010年底,由於社會民主連線出現分裂,由於黃毓民為首的「倒閣派」因為不滿陶君行為首的社民連主流派(前民主黨成員)不願「追擊」同為民主派的民主黨和民協,因而試圖罷免主席陶君行及其內閣失敗,於翌年1月集體退黨。

2010年政改爭議[]

主條目:2012政制方案和

馮檢基

香港政府於2010年推出政改方案,建議2012年立法會選舉的地區直選議席由30席增加至35席,功能界別議席由30席增加至35席,其中區議會界別由現有一席增至六席,由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採用比例代表制。[6]至2010年5月24日,時任中聯辦副主任李剛與民協會面,提出「改良方案」,新增「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由傳統功能組別沒有投票權的市民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

網民對民協的取態有嚴重分歧:

  • 有網民批評民協放棄原則,「出賣香港民主」。有網民甚至把民協黨徽惡搞成紅色,以諷刺民協屈服中共,facebook裡出現多個反對民協的群組。
  • 香港討論區的會員則對此評價不一,有會員認為民協「棄暗投明」,反指是社民連支持者做戲,也有人認為民協走溫和溝通路線,反映香港人的主流意見,又認為社民連不能反映主流意見,指社民連搞「漢奸」行為,破壞香港人的團結。

此外,維基百科的「民協」條目及有關頁面發生編輯戰,有不少用戶在未經考證下加入個人觀點,有關條目被惡意竄改為「親建制政黨」,結果有關條目及頁面被全保護。另一方面,香港網絡大典本條目亦被匿名用戶惡意竄改為「親建制政黨」。

因為該黨種種出賣選民、投向建制的行為,越來越多網民傾向將民協定性為「建制派」政黨,而非泛民主派政黨,與「主流民主派」區別,而與中聯辦協商更是明目張膽「出賣港人」、「投共」。事件間接影響民協在2012年立法會選舉大敗。

 相關條目[]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