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絡大典
Advertisement

祭旗,香港俗語,原意是指「行軍打仗,祀軍,以求大捷」,現今俗語分別解成「殺一儆百」及「找代罪羔羊」兩個意思。後者意義與「食死貓」、「孭鑊」近義。

出處[]

古代行軍打仗,均會有一支用來標識自己軍隊的旗,是為軍旗。軍旗是一隊軍隊的精神象徵,同時又有壯聲威的效果,因此軍旗對當時的軍隊是很重要的,四大名著中,《水滸傳》內的梁山泊上就有專員負責捧帥旗[1]。為了使行軍順利且報捷,古代的軍隊一般都會對軍旗進行祭祀儀式,是為祭旗。軍隊會在行軍出發前,用一些牲畜、戰俘,甚至是將領(不論敵軍或自軍)作為祭品,斬首祭祀軍旗。在很古老的戰爭中已經有祭旗的做法,然具體時間已不可考,《春秋》、《禮記》、《史記》中都有記載。[2][3]

意義[]

由於祭旗時都是使用牲畜或人命作為祭品,因此被人用來祭旗,即代表著犧牲,其後引申為在一件事件(通常是一件意外)發生後,要一個人或小撮人為錯事或罪行負起全部責任(犧牲),這些人就成為代罪羔羊,很多時被找去祭旗的人都是不自願或事先不知道的。而祭旗亦有殺一儆百的含意,當權者通過對一兩個犯錯人之重罰,而達到對大部分人的警戒,使他們自律守規,從而穩定局勢。

範例[]

通常作動詞用,甚少作名詞或形容詞使用︰

  • 「出左呢個意外,我睇老闆隨時都會搵人祭旗!」-作動詞用,表示要找人負責;
  • 「你比人祭左旗喇!」-用作動詞,意思是遭人卸責,並要負起並非自己構成的錯誤,或者表示已經遭人用來展示殺一儆百的效果;
  • 「今次祭旗,又唔知有幾多人受牽連囉!」-用作名詞,意即審問會議。

註解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Yahoo!知識+[]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