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絡大典
Advertisement

粵文維基百科Cantonese Wikipedia)是維基百科粵語白話文(粵文)編寫的語言版本,於2006年3月25日成立,與中文維基百科各自獨立運作,參與者大多數為香港網民,現時活躍的也有兩廣地區的網民。

在2019年底,粵文維基百科有超過7萬篇文章,及超過19萬位註冊用戶[1],目前粵文維基百科有11位管理員。[2]

名稱爭議[]

成立前雖然已經確立「粵語維基百科」為正式名稱,但開站不久但被管理員改為「廣東話維基百科」,然而部分人投訴後才恢復。還有人認為只有香港人習慣叫「粵語」做「廣東話」,指應該叫作「廣州話維基百科」,不過沒有成功。首頁(頭版)也曾改作「廣府話維基百科」,不過曾被管理員強行設定為「廣東話維基百科」,首頁上的名稱曾經更是隨機展示以上名稱的其中一個。

2013年9月,網站正式改稱「粵文維基百科」,當中的「粵文」即「粵語白話文」的意思,同時結束上述「一站三名」的亂象。

「唐字」、「唐文」條目名稱爭議[]

早於2007年、2009年,便有粵文維基百科用戶提出應把「唐字」改名為「漢字」、「唐文」改名為「中文」,但皆被中國大陸用戶聲稱以「沒有共識」、「維護傳統粵語」為由提出反對。但隨著越來越多維基人質疑條目的命名不是普遍用法,只是小圈子徹頭徹尾的自相呼應,這些討論在2012年、2019年再次掀起。而到了2021年,「唐字」條目終於改名為「漢字」,[3]而「唐文」條目終於改名為「中文」。[4]

發展狀況[]

粵文百科由於用粵語白話文(粵文)所寫,部分的內容是翻譯自中文維基的條目。雖然2010年代開始,香港本土意識逐漸抬頭,網民普遍對粵語文化更為關注,可是這並未對粵文百科的人流有明顯幫助,條目數目一直偏少,不少條目內容良莠不齊。

然而,有些在中文維基百科中被指缺乏「關注度」而被刪除的條目,在粵文維基百科中獲得收留,大多是藝人、演員、街道和巴士路線條目。

此外,一部份與香港相關的條目,粵文比中文較先建立,例如2014年10月發生的「七警毆打曾健超案」,2015年6月已有粵文條目,但到2017年2月才出現中文及英文版本;又例如2017年成立的「星火同盟」,2017年12月已有粵文條目,但到2019年12月才出現中文版本(暫未有英文版本)。

反對聲音[]

粵文維基百科成立之前,已有人反對,指責維基用捐款來建立小眾玩意。粵文維基在成立的早期,也受到中文維基人的抵制,增長緩慢。[5][6][7]

其中Toytoy提出如下批評:

維基百科是靠捐款維持的。說難聽一點,恐怕90%以上的捐款都是看英文版的面子。如果英文版的績效稍微爛一點,讓人看不到發展的希望,地球上有這麼多公益網站,捐款人為什麼要支持維基百科?

所謂的「尊重論」也是廢話。Internet又不是維基百科開的,Wiki的軟件也不用花錢。這裡不給他們開垃圾百科,難道他們就沒地方開?事實是幾十個垃圾小百科,要他們合起來拿出兩三千塊美金的硬件設備費恐怕都有問題。Klingon不是被關掉了?如果我在乎那個「語言」,我也可以自己出錢開個網站啊。事實就是很多人願意捐錢給英文維基百科,他們甚至不肯投資自己的垃圾百科。

如果那些垃圾「維基百科」自己募款,我就不會批評。事實是他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垃圾維基有幾分份量。如果靠著「維基」兩個字就能要到捐款,他們大可自己成立自己的網站,他們也能像Jimbo一樣天天巡迴世界演講。撇開interwiki跟Wiki Common的技術問題不談,恐怕連日文跟德文的維基百科都不見得有獨立的能耐。

我敢保守估計95%的捐款人(照人數或捐款總額計算都可以)沒用過任何一個排名10名以外的「維基百科」,他們也不可能關心這些「維基百科」的品質。他們只知道英文版網頁經常可以看到一整排的interwiki,覺得他們的捐款都發揮功用。但是他們不會點進去看,也不知道裡面恐怕90%以上的非前三大語言interwiki根本沒有參考價值。

維基百科能活到今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毫不檢討,大家都裝成沒看到。理由也就是你這種「大家庭裡多一套碗筷也沒關係」的邏輯。不過請記得,維基百科是靠捐款維持的。理論上維基百科的錢必須做政府稅收更有效率的運用。長期投資可以。但是任何長期投資都不該是完全沒有機會的。

同時維基百科既然號稱NPOV的百科全書,正確性跟中立性就是生命。為什麼沒人能讀完英文版維基百科的1/100文章,但卻相信內容至少不輸給大英百科全書?因為大家相信透過修改的程序正義,可以達到品質保證的實質正義。為什麼這裡的主流價值卻是對那些自己看不懂的亂七八糟劣等「維基百科」視若無睹?這些垃圾百科根本連最起碼的開放性跟流動性都不具備。怎麼能相信內容?如果英文版也是三隻小貓寫出來的,誰還會相信英文版的內容?

相關條目[]

註解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