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香港俗稱廣東話、又稱廣州話、廣府話,廣東與廣西俗稱白話,書寫方式稱為粵語白話文(簡稱粵文),是絕大部份香港人的母語,也是兩廣及港澳地區的主要語言。粵語在兩廣境內有十多種分片,其中以廣州話屬最大片及被現在奉為標準口音收錄於字典。香港、澳門粵語源於廣州話[1]。
有別於現實社會幾乎全面使用書面語書寫,香港網民很多時都會習慣使用白話文入文,無論是在討論區、社交網站及網誌等地方,白話文都較書面語常見。
香港粵語簡介[]
香港社會普遍以中文和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廣州話是香港的最為通用的口語。香港的廣州話普遍帶有懶音,不過使用者卻不太為意。由此一些學者便於70年代開始糾正人們經常讀錯的發音,但至90年代起,由香港中文大學何文匯博士所提倡的粵語正音運動,因為要求了以古代韻書的切音取代目前通行的粵語讀音,而被不少現職教師指為一種矯枉過正的學說。
網絡討論[]
名稱爭議[]
對於香港粵語應稱為「廣州話」還是「廣東話」,網上常有爭議。[2][3]
懶音問題[]
本條目或段落需要擴充,歡迎協助擴充來改善這個條目或者段落。 更多個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找到。 歡迎擴充條目完成以後除掉本模板。 |
懶音一直是困擾香港廣東話教育的一個問題,由於香港的教育制度並不着重粵語的拼音,香港的新一代沒有能力分清部份相近的音節,懶音問題越來越普遍,甚至有不少娛樂圈人物亦是滿口懶音,還以此為「可愛」、「未成熟」的賣點。歌手蔡卓妍是其中一個例子。[4]
另外有網民把懶音文字化,發展成另一套網路語言,並進化為火星文和港女文。
「正字」研究[]
香港社會由於對粵語字認識不多,常有借字亂用的情況,例如「咁」與「噉」混用,有網民認為是香港媒體誤導所致。[5]
其他錯字還有「比」、「俾」與「畀」[6],「仲」、「重」[7]等。雖然不少網民認為可以對借字寬容對待,例如網上常用「D」代替「啲」(或有網民用「尐」),不過對中文有一定認識的人都不贊同這種做法,認為是侮辱了粵語。正如上述的「畀」與「重」音意俱備,也不屬於生僻古字,謂之正字無可質疑,不過大多數網民基於不認識或認為網絡不通用,而故意不採用。
「正音」運動[]
正音運動最初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香港電台帶頭推廣,現時許多電子傳媒都採用。現時香港多家電子傳媒的記者都將部份常用詞的讀音糾正,如「機構」讀如「機救」,如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然而這些奇怪的讀音,有香港文化人認為是棄今復古的做法,與大眾所認知的有違,未為大眾所接受,令人煩厭,因此倡議稱之為「病毒音」。
是次的「正音」運動,除了受到部份文化界人士所批評外,亦未受廣大市民的支持而得到傳播,然而卻透過電子傳媒的廣播及政府資助的大中小學不斷向香港學生灌輸,成為學校的教材。同時亦苦了許多語文教師及學生,原因是感到無所適從,要被逼接受奇怪的讀音,與此同時,許多讀音與日常生活中所認識的讀音有違。雖然復古的做法未必錯誤,但在大勢所趨的情況下硬要大眾接受已棄不取的文化,更是令人擔憂。[8]
反對「正音」浪潮[]
王亭之與潘國森為反「正音」最激烈一派,二者經常公開挑戰何文匯,但何從未回應。
粵文維基百科的「唐字」、「唐文」爭議[]
粵普之爭[]
不少人認為中央政府力促「推普廢粵」,將粵語定性為方言,並以官方渠道於廣東省加強推行普通話。同時,隨着更多外省人進入廣東一帶生活,社會上使用廣東話亦早已大減。香港方面,隨着自由行遊客及新移民日漸增多,廣東話亦成為繁體字後,另一被視為需備受保護的本土文化。
孫中山否決粵語為「國語」傳聞[]
早在網絡時代來臨前,已有傳聞在中華民國成立時,粵語和北京語曾競爭「國語」的地位。傳聞當時於國會投票的票數相等,但身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雖身為廣東人,但以大局為重,對北京話投下決定性的一票。
網絡時代來臨後,此傳聞演變成為潮文,並經常被報章、網民引用,來說明粵語不亞於普通話。有不少網民信以為真,但亦有網民提出此文毫無根據,根本不可信。
廣州撐粵語運動[]
2010年7月,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建議廣州電視台改用普通話廣播,引起社會強烈反感;加上東莞當局將刻在紀念明末將領袁崇煥的雕像下的口頭襌「掉哪媽!頂硬上!」鏟去,網民認為是當局要消滅廣東方言,紛紛聲討,並以改圖諷刺此事,更衍生成一股力抗「推普廢粵」的浪潮,香港網民期間亦不時聲援。
教育局「粵語非法定語言」風波[]
2014年1月下旬,網民發現教育局網站於2013年12月底上載的一篇有關「語文學習支援」文章中,在起首一段寫道「雖然基本法規定中英雙語為本港法定語言,但接近97%本地人口,都以廣東話(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作為家居及日常交際的常用語言......」,當中介定廣東話為「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引起網民猛烈批評。[9][10]
以捍衛粵語為目的成立的組織「港語學」,在facebook發起「一人一信」行動,要求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盡快澄清有關言論。「港語學」直指教育局將廣東話理解為「中國方言」是錯誤,指從語言學觀點,廣東話屬於粵語的標準語,定性為「方言」有矮化粵語之嫌,又指政府發言、法官宣讀判詞等場合均使用廣東話,不明為何稱廣東話並非法定語言,要求澄清。[11]香港家長聯會會長李偲嫣亦坦言,文章的字眼會引起混亂,令人懷疑「到底喺學校學廣東話係咪有問題」,建議當局刪去有關內容。[12]
不過,有學者指教育局其實是將《基本法》規定的法定「語文」和「語言」混淆,「法定語文」只是針對書面語應用中文白話文,但其實從沒有規定口語應以哪種語言作「法定語言」。[13]
2月初,教育局網站將有關文章刪除,並在「新聞公報」欄目刊登題為「政策正面睇」文章,就事件道歉。教局育表示,該篇「語文學習支援」網頁的文章,當中有關「廣東話」的註釋「含糊不精準」,局方就文中有關註釋引起的誤會深表歉意,承諾會盡快修訂。[14]
翌日,《大公報》刊登一篇《教育局「致歉」些什麼?》文章,質疑教育局不應道歉。文章稱,教育局網頁說「廣東話不是香港的法定語文」,這一句子,並不全錯,「因為廣東話的確不是香港的法定語文」,「廣東話是一種方言」。此文章引起網上一些議論及反感。[15][16]此外,有網民發現教育局的道歉文告出現錯字,把「支援」寫錯成支「持」、「精準」寫錯成精「准」,又把「法院程序」寫錯成法院程「式」。有網民懷疑,此文是由大陸人以簡體撰寫,再運用轉換器轉為繁體,所以出現如此錯誤。[17]其後教育局回覆網報《852郵報》查詢,承認「『兩文三語』正面睇一文,是先以繁體字寫好。今次事件是由於上載有關文章,利用軟件進行繁簡體字轉換時出現技術問題所致」。[18]
4月中旬,教育局重新上載語文學習支援網頁內容,新版本不再觸及廣東話的定位,亦無提及「法定語言」及「中國方言」等字眼,而是逾兩百字的篇幅,重新闡述語文教育政策,指當局以「期望中學畢業生都能夠書寫流暢的中文和英文,並有信心用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與人溝通」為願景,裝備學生「兩文三語」能力,「無論在校園內外,均可以流利的中英文與人溝通」。
至於舊版本提到「與急速發展的中國並駕齊驅」,「普通話的使用日見普遍,反映內地與香港經濟及文化的緊密聯繫」等中港融合內容均被刪改,取以代之是重申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為提高我們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與內地的交流和聯繫」,需要培養「中英兼擅」的人才。[19]
教育電視「妖魔化」廣東話[]
繼教育局網頁內容出現懷疑矮化廣東話的內容後,網民又回帶發現有教育電視節目以戲劇形式,直接將粵語標籤為「妖魔」,最終被普通話「收拾」。引起爭議的教育電視節目,分別為2004年小六節目《驚心動魄(粵普比較之二)》,以及2006年小四節目《語文雙女俠(口語和書面語)》。其中《驚心動魄》中出現「魔俠」一角,聲言「要用粵語一統天下,最恨普通話了」,並以廣東話詞彙攻擊代表普通話的女俠「冷月」,但都被她以同義的普通話詞彙一一擊退,而《語文雙女俠》則有「口語女俠」與「書面語女俠」的連場惡鬥,書面一方成功說服口語一方接受廣州話不能用於書面。[20]
網民把兩條短片上載到討論區後,即引起激烈批評,對此「洗腦」宣傳大感憤怒。[21][22]《明報》引述教育局中人表示,片段由前教統局與港台拍攝,只是運用戲劇效果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絕對無意抬高或貶低任何一種語言,並表示政府一直重視推廣兩文三語,有網民因此將矛頭指向時任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及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23]
鴨脷洲變「鴨舌洲」[]
連串廣東話疑被矮化事件引起網民關注,《852郵報》亦同時報道,有政府部門及法定機構,在官方文件及網站中將香港仔鴨脷洲寫成「鴨舌洲」,《文匯報》、《大公報》及大紀元等亦有相同情況。該網發現海事處2011年3月一份答覆中西區區議會的文件,當中共七次將「鴨脷洲」錯寫成「鴨舌洲」,及後再以「鴨舌洲」作關鍵字搜尋特區政府網域,發現民政事務總署的「社會企業」網站中關於社企「悠閒坊」包括地址和交通的簡介,亦連續三次出現「鴨舌洲」字樣。房委會網站中一項比賽簡介中,有參賽者被寫成就讀於「鴨舌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該網認為這種情況顯示,推翻香港本土文化之「主體思想」,已經開始植入到港府的中樞。[24]
網民得悉事件後大感荒謬,認為並非單單繁簡轉換的謬誤,質疑在政府工作的是否大陸人。[25]
普教中爭議[]
「普教中」即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方針,備受香港網民爭議。近年本港許多小學推行「普教中」,引起部份家長及教育工作者不滿,認為會對學生學習中文引起反效果。
WD硬碟取消粵語熱線[]
2015年5月15日,有高登討論區用戶上星期發帖,表示致電到硬碟生產商「WESTERN DIGITAL(WD)」的客戶服務熱線時,竟然沒有廣東話選擇,當選擇中文時,卻只聽到普通話,該高登用戶批評WD帶頭消滅廣東話,之後不少高登仔亦都加入聲討行列,表明要擺買WD產品。有網民指,雖然高登仔在其他罷賣行動中很多時都只是得個講字,但因為他們之中從事IT行業的人為數甚多,而高登討論區亦是靠電腦商場起家,他們聲言罷買的話,影響力實在不可輕視。[26]
經過高登仔發起擺買行動之後,WD終於作出回應,在5月20日於 Facebook 發出簡單回應,指「廣東話客戶服務熱線將於5月22日提供服務,對客戶造成的不便,WD深表歉意」。
雖然WD回應了客戶的訴求,但網民仍然怨憤難消,擔心廣東話客戶服務隨時又會再停,不知道應不應該再買WD的產品,並要求解釋早前為何要取消廣東話客戶熱線。又有網民認為,WD的目標客戶根本不是港人,故即使重推廣東話客戶熱線,仍然覺得不受重視,故會永久罷買。
創作[]
大粵港諺語[]
2014年2月下旬,曾創作並出版《高登神獸卡》及《謎圖小學雞》的插畫家阿塗,以神獸漫話角色做主角,繪製出一幅內藏81個廣東話諺語的《大粵港諺語》「神作」。阿塗分享創作靈感表示,一五五九年,荷蘭畫家Pieter Bruegel創作咗一幅經典油畫《尼德蘭諺語》,以一圖描繪大量荷蘭俗語去歌頌荷蘭文化。二零一四年,他想照版煮碗,創作《大粵港諺語》,以一圖記載81個廣東話俗語,弘揚嶺南文化,捍衛廣東話。[27]
粵語粗口文化[]
2015年,阿塗在《號外》5月號又有新作,以插畫道出「粵語粗口文化」。
阿塗同時在個人facebook專頁分享了新作的 animated GIF,直言粵語粗口抵死幽默,並指港式粗口中英混雜,鬼馬詼諧,靈活多變,正是香港文化的縮影。阿塗暫提供了4個答案,包括大檸樂、燒你數簿、核能人僧、眺那星。
用粵語重寫古文[]
2016年7月,新書《香港語文-聽陳蕾士嘅秘密》就以「真正香港人嘅語言」作賣點,將約20篇文言文或新詩以廣東話重新演繹。如不少人中學年代都讀過的《六國論》、《孔乙己》、《聽陳蕾士的琴箏》等。
旺角樂文書店就在facebook專頁貼出書中將其中一首文言文《歸去來辭》,翻譯成廣東話的內容。「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重寫成「我屋企窮,耕田都唔夠食。細路又多,米缸入面連穀種都冇。」;「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重寫成「辭官呢件事都係一件順從自己心意做嘅嘢,所以就住呢件事我就寫咗篇文叫《返歸把啦!》。呢篇文係喺乙已年十一月寫嘅。」
網民閱畢都大讚,有人笑言如果此書早出版,當年會考就可獲A,亦有人稱:「完全明白哂,考試冇哂問題。」[28]
粵語網站[]
- 粵文維基百科
- 粵典
相關條目[]
註解
- ↑ 廣州話頻道
- ↑ 參見維基百科:廣東話
- ↑ 香港人嘅廣州話:「廣州話」「廣東話」有咩分別?
- ↑ 蘋果日報:【娛樂怪史】阿 Sa爆粗賴懶音,2007年06月20日
- ↑ 香港人嘅廣州話:唔係嘛「咁」都得!?
- ↑ 香港人嘅廣州話:比 / 畀 / 俾
- ↑ 香港人嘅廣州話:「仲有」最靚o既豬腩肉?
- ↑ 維基百科︰粵語正音運動
- ↑ 高登討論區:教育局已把廣東話列為「不是香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
- ↑ 蘋果日報:教局指廣東話非法定語言,2014年2月2日
- ↑ Facebook活動專頁:一人一信要求教育局解釋點解廣東話唔係法定語言!
- ↑ 東網:獨家消息:教育局將廣東話列非法定語言 網民譁然,2014年2月1日(16:13)
- ↑ 明報:指粵語非「法定語言」 教局被指混淆概念,2014年2月2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兩文三語」正面睇,2014年2月2日
- ↑ 香港討論區:大公報:教育局「致歉」些什麼?!
- ↑ 高登討論區:大公報:教育局「致歉」些什麼?
- ↑ 高登討論區:事態嚴重 唔好俾佢停 投訴教育局請大陸人寫文
- ↑ 852郵報:教育局承認以軟件轉換繁簡體 邏輯不通強辯並非「簡體優先」,2014年02月4日
- ↑ 蘋果日報:教局更新網頁刪方言論,2014年4月11日
- ↑ 蘋果日報:教育電視妖魔化廣東話,2014年2月6日
- ↑ 高登討論區:[嚴重警號]ETV:粵語就係妖魔;教育局已經失控
- ↑ 香港教育城:教育電視——驚心動魄(粵普比較之二)
- ↑ 明報:教局ETV被批妖化粵語,2014年2月6日
- ↑ 852郵報:「鴨脷洲」慘變「鴨舌洲」 驚現特區政府網站,2014年2月5日
- ↑ 高登討論區:[舌你老母] 鴨「舌」洲 現政府網站
- ↑ facebook comment: 其他野唔驚得罪高登仔,但電腦零件就唔同講法
- ↑ 熱血時報facebook專頁:今期《熱血時報》,【神獸漫畫】:大粵港諺語,2014年2月24日
- ↑ 旺角樂文書店選書 fb專頁:#香港語文聽陳蕾士嘅秘密,2016年7月22日
外部連結[]
討論區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