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絡大典
Advertisement

網絡文化是總括了一切在互聯網上流通的獨有文化。

概論[]

由於互聯網連接了全世界,各地的自身文化及生活習慣都有可能透過互聯網而為人所認識,同時亦可能在網上出現同化、融合、衍生等情況,甚至衍生成現實世界的文化,有些網上文化又會因著本身已經存在的同類演變出來,故此變化和傳送的速度很快,亦同時影響著現實生活並產生成生活文化。

網絡文化就是總括了一切在網絡上發展,與現實世界成強調獨立的行為、風格、方法等集合。網絡雖為一個共同體,但在各國網域內的虛擬界限內的活動,皆有明顯不同的風格和內容,但它們所體現出來的方法、過程、本質、用途等屬性,其實可能是同出一轍,例如,各國的網域內有著不同的網上語言,它們的出處、取材、用字、組合、用法、意思都不同,但是同樣有著溝通、專門表達個人感受、搞笑、在文字中加用數字和符號以達象形或會意的目的、簡短日常語言等效果。

香港的網絡文化[]

背景[]

香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亦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在生活文化中有著中西混合的特質。普遍市民較容易接觸到西方文化,隨著英國將香港歸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與大陸的文化、貿易交流日漸頻繁,香港與內地網民的交流也漸增加,許多內地用詞及網絡行動均影響著香港網絡,同樣地香港網民的常用詞及文化也經由互聯網流傳到內地。既吸收了西方的互聯網文化、也了解到中華地區的互聯網文化,從此便形成了獨有的香港式互聯網文化。同時由於上網的年青人越來越多,故現時網絡漸由專業階層主導而變由年青人主導,且有全民皆的趨勢。

發展[]

早在1990年,香港ISP已經提供上網服務,但收費昂貴,加上線材所限而造成上網速度十分緩慢,覆蓋率又不高,因此香港的互聯網並未能普及,導致文化發展得極為緩慢。1995年開始,互聯網才日漸普及,很大程度是由於電腦售價降低,以及ISP將互聯網覆蓋到更多地區。到了1997年後,網絡鋪設成本及電腦硬件價格進一步下調,ISP便開始將上網服務費用降低,每個家庭開始有能力負擔上網服務費用;不過互聯網的普及,最大程度是受到Windows 95內置網頁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的影響,從而令互聯網服務再進一步平民化。這時ISP提供的服務比較單一化,沒有無線上網、寬頻等服務,只有靠著即時通訊軟件ICQ的出現才讓各個階層的網民得以交流自身文化,此時網絡語言漸漸形成,網上亦開始出現留言板以及個人網頁。網絡文化開始萌芽。

其後科技的開發及進步,使ISP能提供的服務趨向多元化,網絡漸漸開始融入市民的生活中。自1999年起,電腦硬件大幅度減價,原因是硬件越來越先進,很短的時間內,中央處理器的頻率速度便由一百多MHz跳到數百MHz,再跳升到1GHz以上,加上ISP開始提供寬頻服務,令頻寬提升了,所以網民接收資訊的時間變短了,網民能接收更多元化的消息,許多商業活動亦因此頻繁了,企業及機構開始借助互聯網來增加自身優勢,不同形式的經濟活動開始出現,令香港網絡加添了一點商業的味道。同時許多網頁由純文字版面過渡成漂亮的圖像資訊,此時各階層的文化交流加快,開始進入香港網絡文化的成長期。

自從ISP的減價戰開始,上網速度越來越快,加上流動通訊的推廣,網絡更進一步滲透每一個階層,令每一種文化更加混合地在網上展現出來。眾多討論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只因架構個人網頁及討論區比互聯網興起前簡單得多,各類網站不斷出現,提供各種類型的資訊,讓更多網民接觸到不同領域的資訊,並混合自己的知識後在網上展現出來。與此同時,網絡語言由此而生,網民將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詞彙帶到互聯網世界中,在不同的文化下構成了不同的文字,如火星文腦殘體等。而討論區就成為了香港網絡文化的催化劑,其中高登討論區更帶動了全新的香港網絡文化,一時間錯字改圖起底等行為都是由高登發揚光大。以上種種慢慢地構成了香港本土的網絡文化,同時靠著互聯網無分國界及時間的特性,促進各地之間的網絡文化交流,令香港本土網絡文化變得更多元。

直到今時今日,網上資訊交流極為廣泛,網絡滲透到每一個階層,並將每一個階層的文化帶到網絡上,許多網民可在網絡上暢所欲言,透過各種平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各類創作及各種各類的文章都經過互聯網散播開去,與別人分享一切,這些一切發展都令香港的網絡文化變得更為豐富,部份潮文、潮語更對現實生活造成影響,亦令互聯網及網民開始具影響力,成為第五權,可以說網絡文化的發展已經開始影響現實生活,變得相輔相成。

然而部份不懷好心的網民更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將互聯網看作成借刀、造謠及抵毀他人的工具,網絡謠言借刀網絡欺凌的事件不斷發生,網絡成為了報仇雪恨的地方。網上欺凌打手充斥或網絡封鎖等手段對網絡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令人以為香港的網絡文化極為黑暗,由此阻礙了網絡文化交流的進程。

使用習慣[]

在香港開始有互聯網服務時,網民多數只進行數據交換的行為,因而當時的網絡文化較為單一,著重於學術研究及電腦技術討論。到了1995年,上網開始普及,不過用途依舊以交換資料及學術討論佔多數,或者瀏覽網頁、閱讀新聞為主。雖然當時已經有網民在未有ICQ之前就利用互聯網與朋友溝通,但由於設置比較複雜,因此未見很多網民使用。

直到ICQ的出現,網民的使用習慣開始有重大改變,香港網民可以足不出戶、取代電話、利用網絡與朋友對話,網上交友成為了年青人的新潮流,隨著即時通訊軟件如MSNICQ等的興起,使用即時通訊軟件已經成為網民的其中一個生活習慣。除此之外,製作網頁亦是九十年代網民的嗜好及習慣,網民為了分享興趣、小朋友為了向朋友炫耀自己,都會按自己的興趣建立屬於自己的網站,GeoCitiesUHome等免費網頁寄存服務亦助長了個人網站的出現。雖然個人網站漸被Blog取代,但瀏覽網頁仍然是網民經常做的事。

在互聯網出現後,網絡世界有如一個集思廣益的網上資料庫,網民利用互聯網尋找資訊,一些失落已久的圖片、遊戲、音樂等都有機會在互聯網世界內找到,有學生遇到有不懂解答的功課疑難也能夠透過互聯網找到線索,朋友之間互相交換資訊、檔案,例如透過地下傳輸、自己製作MP3與朋友分享、圖片交換等,也有網民製作有版權的MP3經網上傳播,雖然這些做有可能侵犯版權,但無可否定這些上下載行為仍然盛行,成為了網民經常使用互聯網的目的之一。

自2004年起,Blog便成為了一種新的資訊發佈平台,這種在網上寫日誌從此便取代了個人網頁及傳統日記成為網民記錄生活、發佈資訊的習慣。同時,多種交友、資訊交換網站亦不斷興起,包括facebookTwitter微博等。現今網民經常利用網絡作為友人之間的通訊及個人資訊發佈的平台,互聯網成為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渠道。在2000年以後,討論區越見增加,網民越來越常到討論區討論世界大事、有趣小事,瀏覽討論區自然成為了網民的上網習慣之一。

互聯網普及,網民到拍賣網投標拍賣已是新潮流,網上購物、網上團購、虛擬交易、網上推銷等經濟活動日見頻繁,不同的經濟活動都借助互聯網以求更大的市場空間,人們的消費模式亦因互聯網的出現而改變,從而形成一種的互聯網使用習慣。而自1999年始,網絡遊戲便開始盛行,漸漸杜絕了盜版遊戲出現,遊玩網絡遊戲成為了網民上網的另一個習慣。加上隨著流動網絡和無線上網的出現,以及智能手機、電子手帳等多功能合一的小型電腦,讓網民「機不離手」地上網,取得最新資訊、聊天或處理事務,成為了生活習慣,甚至是生活所需。

與此同時,互聯網成為了部份網民宣洩不快及發掘新消息的地方,習慣將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種種不滿及一切評價,上載到互聯網上,互聯網的作用令用戶的文章、相片都無分國界地傳播開去。不過,互聯網雖然為人們帶來方便,仍有人會加以利用。例如有小朋友便借助互聯網,號召網民,發起對目標人物的清算,利用不同的手段如借刀起底等對目標進行網絡欺凌,更不幸的是這些已經變成了小朋友使用互聯網的習慣,形成不良的風氣。五毛打手等經常利用互聯網為自己的主子作間諜,或者詆毀對立者,經常挑起罵戰,這些使用習慣對香港的網絡造成不良影響。更出現有背景人士利用互聯網作非法用途,出現種種網絡犯罪,為香港的網絡文化加添了恐怖的氣氛。

由此以上種種都成為了現今網民上網的習慣,甚至成為了生活的一部份,成為了香港的網上文化。

使用者[]

1988年開始就出現第一批互聯網人士,這些人士大多數從事資訊科技行業,有著專業的電腦知識。到了1995年,各個階層人士開始涉足網絡,使用者的年齡層亦趨向年輕化,主要原因是電腦及網絡漸漸普及,不過,依然是以學生及專業人士為主,且以男性較為普遍。1999年寬頻出現,互聯網的瀏覽速度得到提升,網頁能提供更多元化的資訊,吸引到一班愛好新鮮玩意的年青男女投入網上世界,各個行業開始利用互聯網幫助進行業務處理,令更多打工仔可以接觸更廣域的人,讓許多不同階層的人都可以使用互聯網,從此網絡使用者不在局限於專業人士或學生。

2005年後,每個家庭差不多都有能力設置一台電腦,家中年幼的兒童均可以上網,這些年青人的年齡介乎10至25歲之間,可能心智未成熟,思想、說話、行為等可能較為幼稚,於是有了小朋友一詞的出現並套用在這些互聯網使用者身上。時至今日,網絡使用者已經不分界限,不論是學生、家庭主婦、政治家、白領,甚至搬運工人,都可以直接或間接使用互聯網,亦因為這樣,互聯網使用者的本身文化漸漸互為認識。

網絡衍生文化及產物[]

  • 網絡語言︰僅包含普遍用於網上的日常使用語言,並不包括專業的工程語言。常見有以下幾種︰
    • 火星文︰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主要為台灣、香港所使用的網絡語言
    • 腦殘體︰中國大陸90後網民使用的「個性」文字。
    • 注音文︰亞洲使用拼音、注音、假名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流行在中國內地、台灣及日本。
    • 表情符號︰世界各地使用電腦符號代替個人表情,表達在互聯網上。
  • 網絡電視︰新一代觀看電視的方法,無須另購電視機,以多媒體的電腦作工具,都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電視台、或者由ISP供應的電視節目。
  • 網上電台︰人人都可以成為電台主持,亦是小朋友成功的指標之一。
  • 雲端服務︰網絡服務的新趨勢,亦是促進文化、網絡生態及形式加快發展的道路︰
    • 網頁寄存︰通過網頁寄存,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弘揚自己的理想。
    • 網絡空間︰為了傳送、備份或其他原因,善用空間來為自己帶來方便。
    • 網絡相簿︰利用專門功能的網絡空間,透過相片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世界。
  • 地下傳輸︰除了是指一種已經過去的檔案傳輸方式,亦指各種利用FTPBitTorrent等技術進行檔案交換,被利用作為盜版音樂或電影的流通渠道。
  • 惡搞文化起底改圖錯字潮文以及回帶等各種不同的刻意或無意的動作令到互聯網更有趣。
    • 硬膠文化︰自高登發揚光大後,一時間湧現許多為求成名於網絡的網民。
  • BBS︰是現時討論區留言板的前身,其架構及管理方式影響著日後各種討論區聊天室留言板的建立方式︰
  • 網頁︰一種能由個人或公司發佈設定資訊,並且公開予全世界的文字檔案,既可作多媒體演示,也可作純文字記錄。
    • 網站︰網頁的集合體,體現出互聯網最精彩的部份。
    • Blog︰漸漸取代個人網頁成為了網民發表自己資訊的地方,同時集合了留言板及日誌的功能。
  • 網絡遊戲︰年青一代使用互聯網的習慣,樂趣及交流都透過遊戲帶給玩家。
  • 網絡安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互聯網為人帶來方便,亦帶來了危機︰
    • 網絡封鎖︰透過網絡控制某些訊息的傳送、某些人員的使用權限來達到封鎖並對自身有利的目的。
    • 網絡犯罪︰利用電腦和互聯網進行有企圖的不道德行為。
  • 網上欺凌︰面對不喜歡的人或公司,以煽動互聯網上的其用戶對目標進行滋擾及破壞等行為︰
  • 網絡交易︰由現實到互聯網,發展出形形式式的金融、市場交易及經濟活動的平台︰
    • 網上拍賣︰拍賣形式不變,互聯網令拍賣過程、時限及交易細節變得更方便、更靈活。
    • 網絡賺錢︰由公司或個人經營,是為新一代發展的商機,亦有人認為是一個騙局。
    • 網上團購︰集合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購買貨物時可以獲得更優惠的價錢。

註解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