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絡大典
Advertisement
20050930 MTRAd

2005年日本電影《電車男》的地鐵燈箱廣告

電車男,原為日本網絡小說《電車男》及其男主角的網名,約於2000年初期由「2ch」留言版[1]的網民留言結集而成,以「中野獨人」作為作者名稱。該小說在2004年推出後在日本大受歡迎,後更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漫畫、話劇等。後來它傳到香港後,由於劇中男主角是一名御宅族,在經過部分香港傳媒虛詞化後,「電車男」一詞除了成為御宅族毒男宅男的同義詞,更被描述成喜愛ACGAV或好色的男性,因而引發不少爭議。

特徵[]

就電影中而言,劇中的男主角有以下特徵︰

  • 性格內向、膽小怕事
  • 不擅辭令、不善交際
  • 衣著老土、外表呆笨
  • 愛好ACG與上網

外界普遍定義[]

香港,外界對電車男的定義不一,通常都歸納成以下的說法:

另外「電車」一詞,在香港亦解作港島北岸行駛的「香港電車」,故「電車男」也可以指男性的「香港電車愛好者」,為交通迷其中一員。[2]

學者偏見定義[]

2009年,有傳媒引述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暨犯罪學課程主任黃成榮,為「電車男」一詞(與毒男宅男近似)定下偏見定義:「電車男普遍沒有女朋友,缺乏社交技巧,亦沒有可以宣洩性慾的對象」。他認為:「電車男平時會不停瀏覽網上色情資訊,沉迷女性的身材至不能自拔,故他們見到性感的女士會容易產生性衝動」。他不排除電車男會非禮那些衣着性感的少女模特兒,對於電玩動漫節有少女模特兒被人非禮,他認為電車男犯案的機會很大。[3]

黃成榮認為港鐵非禮罪案數字上升,亦與電車男和宅男有關,他分析:「港鐵近年路綫增加,人流上升,加上網上色情資訊氾濫,挑起青少年及成年人性慾,由於經濟差令他們捨不得花錢嫖妓,令不少無業游民、宅男及電車男,唯有選擇在人多擠逼的港鐵車廂犯案」。[4]

外界對電車男的誤解[]

天下男兒皆「電車」[]

由於電影《電車男》在日本大熱,由此衍生了同名的「電車男」一詞。依照《電影》男主角的特徵,其義引伸為一些沉迷電腦及網絡社群、不修邊幅、異性緣較差的男性,亦成為了「御宅族」的代名詞。小說和影視改編作品常用的名詞「毒男」,亦在香港網絡社群普及起來。

自2005年起,香港傳媒常稱呼一些重度使用電腦互聯網、熱愛ACG、性格內向、不重外表,甚至是御宅族的男性為「電車男」。然而現實中御宅族或者擁有御宅族特性的人[5]不一定是「電車男」,不過香港的傳媒漸趨向以「電車男」的性格去標籤其他人,濫用的情況十分嚴重,只要符合少許特徵,即會被傳媒標籤為「電車男」,慢慢更演變成隨意將所有男士都標籤為「電車男」。

更甚者,一些媒體模糊地將內向、學歷低、自卑、家境貧窮或面試落選的年輕人(或畢業生),描述為「電車男」。《明報》曾經報導過,有「電車男」往往在一些招聘活動面試時碰壁。例如他們在參與某些行業(如紀律部隊)入職面試時,須著重溝通等相關技巧;這些被稱為「電車男」的年輕應徵者,多不願多說感受,又怕面試官發問。[6]

與網上色情資訊掛鉤[]

近年傳媒經常將「電車男」與網上色情資訊掛鉤,從中暗示這些男性都是好色。例如在2007年《明報》編輯周瑮,曾在專欄寫道「每個亞洲電車男心入面都有一條nike link」(每位亞洲電車男心內,都有一條網民nike提供的色情電影下載連結),意即每位男性御宅族均是愛看色情電影AV)的人,結果當時引發不少網民爭議。其他例子有「整容三嬌色誘14萬電車男」[7][8];而2007年一宗網上色情騙案,亦以「女子騙港版「電車男」51萬」為題[9]

受爭議事項[]

促進宅經濟發展[]

在一些香港傳媒及大眾眼中,電車男被視為一批喜好動漫電玩及女性模特兒等範疇之中,消費能力特別強的族群。他們往往會購買動漫電玩產品、攝影器材、電子及電腦產品、甚至是與少女模特兒模)有關的周邊產品,故他們被外界視作推動香港「宅經濟」來源之一。[10]

被傳媒標籤為好色男[]

主條目:周瑮

2007年,《明報》編輯周瑮在其專欄發表題為「Just Do It」的文章,字裡行間諷刺色情影片上載者nike,並將nike上載分享AV的行為扯上青少年風化案泛濫的社會情況。其後文章於本地各論壇內廣泛流傳,並引發極大的迴響。多個論壇中的大量網民都認為,周氏此文無異將大部份過錯推卸予nike,而忽略家長及傳媒所應負的責任。故此大批網民批評周氏立論上有欠公允,是極不負責任的表現。

其中寫道「每個亞洲電車男心入面都有一條nike link」(每位亞洲電車男心內,都有一條網民nike提供的色情電影下載連結),意即每位男性御宅族均是愛看色情電影AV)的人,將所有觀看AV的網民標籤化以及與電車男劃上等號,結果當時引發不少網民爭議。

衍生作品[]

電車男追女記[]

主條目:電車男追女記

電車男追女記》為2008年一套低成本製作的互動故事短片系列,由林氏兄弟等多位20多歲的年輕人製作,曾於高登討論區貼文宣傳影片,並成為2009年當時YouTube香港區最多人觀賞的片段之一。而林氏兄弟等人,亦曾經接受無綫電視新聞節目《星期日檔案》訪問。

相關條目[]

註解

外部連結[]

網民討論[]

報章報導[]

其他網站[]

同名作品相關網站[]

Advertisement